研究文化的两种翻译策略,一个是归化,另一个是异化。归化指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 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 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归化代表人物——奈达提倡功能对等,强调读者接受,即强调原文和译文 读者反应的对等。他认为归化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来避免语言和文化冲突 以及使跨文化交际成为有效。作为有影响的归化代表人物,奈达博士重视翻译 的交际功能。在他的翻译理论中,强调文体对等,社会文化对等和语言对等(语 用对等,语法对等,词义对等)。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被定义为“目的语读者对 译文信息的接受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接受应大体一致。”奈达和他的追随者有以 下的理论依据: 1.因为翻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媒介,在翻 译中源语文化应该纳入到目的语文化的行为模式中。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归化 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把源语文化模式强加给译文读者是不现实的, 而且是危险的。所以译者必须不仅克服语言障碍而且要克服文化障碍。而且归 化译文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因为原文文本在读者现实世界知识范围之内。 2.翻译的要求之一是译文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以便避免由于语言障碍而 引起的误解。在奈达通顺译法的理论中,应用归化达到流畅翻译策略被认为尤 为重要。 3.从交际角度来看,翻译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创造有效的跨文化交 际。
因为目的语读者从自己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译文的内容,在一个文化中有效 的交际在另一个文化中并不一定有效。即使源语的每一个词都有对等词,也不 一定能保证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与原文与源语文化中功能相同。因此,为了取 得有效的交际,译者应尽力将源语文化纳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并尽力消除文化障 碍。 然而,异化代表人物,文努提倡导“反翻译”以便发展一种翻译实践与理 论来突出源语文本的文化差异。在中国翻译界不同的流派也有着关于归化异化 的争论。如刘英凯等译者认为归化抹杀了民族特色,歪曲了原文甚至将翻译误 入歧途。如泰洪武、冯建文等译者认为正确运用归化是对翻译忠实原则的延伸 与活用。还有象郭建中和王佐良这些译者,他们对这两种翻译策略采取折衷的 态度,认为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并存,无论他们如何发展,而且两者可运用于不 同情况。在翻译史上的争议表明了译者对这两种翻译策略采取了绝对,片面的 态度,并且过分强调了其中之一。
经过收集了大量的例子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各 自的特点。从不同的理论家不同角度提出的相关的概念,来说 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争论是长期的,需要得以解决。而且我也提出一些选择其 中一个翻译策略的标准,以期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文中得出结论,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实用价值,过于强 调其中一种是片面,不科学的。判断归化和异化是否合适应从以下四个因素着 手诸如翻译动机,文本类型,读者接受和作者意图。作者意图取决于诸如翻译 文学在某一个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及译者的文化态度等社会文化因素。文中 建议为了将翻译实践和理论置于一个正确的轨道,应该辩证历史地,而不是绝 对静止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辩证地看待翻译策略意味着放弃绝对片面的思 想来评价归化和异化,并且应树立把翻译策略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观念。 我们不仅应该研究这两种策略的优缺点,而且还要分析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为 了什么目的,适应于什么样的本类型等。我们绝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 而完全排斥其中一种。
从历史动态的角度来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 于翻译研究的繁荣。
以上信息由昆明翻译公司整理发布,如有翻译需要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