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时代的公共关系交流在国际互动中,意义愈来愈大。不同于政府间的条约、宣言等官方形式,大众民间的国际观、人文观,只能是建立在他者与自我的文明对话中。这种对话,或许是一个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小故事;也可能是你手中正在阅读的一本描绘他国风情的小说、诗歌或散文;也可能是你正在欣赏的一场场展览。这些,都成为了大众文化启蒙与信仰奠基的靓餐。而知识分子,便是“烹饪”这一靓餐的“厨师”。
在被授予俄罗斯国际科学院院士的典礼上,他的感谢辞,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华夏天下主义理念。
在接受俄罗斯国防部颁发的军事文学翻译奖时,他心中思考的,是将人、战争与梦想的三位一体式人文观,从译作精炼成适合中国人领悟的历史语绪。
获得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的最高荣誉--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缘自他翻译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oseph Brodsky的诗歌。他自己觉得,不理解Brodsky,就不能明白一个崩塌帝国背后的大众信仰和人间美学。
当俄罗斯皇家协会表彰其文化交流功绩,将颁授的圣尼古拉金质勋章挂在他胸前时,他说,“比我优秀的大有人在,我很自豪,是同道中的一分子。”
他就是孙越,更愿意别人称呼自己为翻译家。他说,为大众而翻译、启蒙、建立信仰,这就是自己的乐趣。
时下的不少中国人,热爱军事,也有人提倡尚武精神,市面上各种介绍军事兵器和装备的期刊报章比比皆是。然而,作为获得了俄国国防部军事翻译文学奖的孙越,对此却始终怀有冷峻的思考。他以自己获奖的译作《人.战争.梦想》,向记者表达了人文、信仰胜于武备的观念。
“战壕真实”:人文造就尚武
《人.战争.梦想》,其俄文原着是长达七卷的长篇军事纪实文学作品《一去不复返》的第二部分。全书250万字,作者是俄国着名军事将领瓦连金.瓦连尼科夫。瓦连尼科夫1923年出生,大将军衔,参加过苏德战争,担任过苏联军队副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后成为俄罗斯议会国家杜马议员。而《一去不复返》,也在03年成为普京总统钦定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献礼作品。因为翻译了《人.战争.梦想》,孙越在2005年获得俄国军事翻译文学奖,时任莫斯科州州长、曾担任过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的格罗莫夫中将,亲自为孙越颁发获奖证书。
孙越在2003年与作者相识,交往甚密。为了翻译这部作品,孙越与瓦连尼科夫见面对谈十多次。在孙越眼中,瓦连尼科夫是一位铮铁骨的军人,其描绘苏德战争历史的作品《一去不复返》,不仅叙述了作者接受战争动员、军训、上前线作战的回忆,也有羰吩姲愕摹笐鸷菊鎸崱梗展示出底层官兵的真实状态,为那场伟大的英雄战争留下了最好的文学注解。
“战壕真实”浸染敉哌B尼科夫的沙场人生,也饱含孙越对战争、人文、和平的思索。藉助安排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访瓦连尼科夫,孙越希望能够为国人带来全新的军事文化、军事文学的思考。孙越说,军事不仅是装备对比,也有羧宋膬群。每到五月九日--伟大卫国战争纪念日,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们,都会挂满勋章自豪地走在街道上;俄国上下,从总统到军方,都将照顾好这些老战士视为重大责任;红场阅兵,受瞩目的,不单是先进装备,更有那些白发苍苍、耄耋之龄的老兵,也有那些身籼K联军装、手持苏联旗帜的现代俄国军人。这不是怀旧,这就是战壕的真实与人文,历史的真实与人文。
孙越始终认为,国民和军人有信仰、有人文、受尊重,才能明白为何而战。这代表魢家软实力的存在,压制精神世界的发展,片面提倡尚武,发展军事技术的强军思想,在21世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问题。民族崛起意味糨^量,较量的前提不仅仅要强军,而且要强化国人灵魂的修炼。武器装备的改进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而道德层面的培育需要走过漫长的道路。人文造就尚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一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南宁翻译公司
相关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