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所谓的翻译家打着翻译家的旗号,在中国市场上招摇过市的时候,可曾想过中国那些默默地埋头书堆中,为翻译流近最后一滴心血的大师。过去的那些年里,有哪些先人值得我们纪念?柳州翻译公司为大家讲诉。
方 平(1921- 2008.9.29)原名陆吉平。上海人。1949年前曾先后在南京、厦门等私营银行任职员。自幼爱好诗歌和外国文艺,求学时期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开始在《大公报》、《文汇报》、《文萃》、《民主世纪》、《诗创造》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并出版诗集《随风而去》(1948年);同时开始发表译诗。1949年后转调到出版社工作,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兼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莎士比亚研究》编委。主要译作有:《莎士比亚喜剧五种》:(《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董尼》、《亨利第五》、《奥瑟罗》、《李尔王》,〔英〕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意〕卜伽丘《十日谈》(译本,合译),《十日谈》(选本,合译)等。《威尼斯商人》译本曾先后为北京、上海、四川各剧团公演这一著名喜剧时所采用。又曾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全集》的校订和增补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著有《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收论文17篇,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莎剧论文集,《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被评为1979-1989十年间我国八种最优秀比较文学著作之一。
(方平老先生)
袁可嘉(1921-2008),浙江慈溪人。民盟成员。翻译家、诗人、评论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室翻译,外文出版社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概论》、《现代派论英美诗论》、《论新诗现代化》、《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文选》,主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
袁可嘉是“九叶派”代表诗人。1948年,以《中国新诗》为中心的九位诗人亮相中国诗坛,他们分别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1980年代,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出版,“九叶派”由此得名。“九叶派”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派”在艺术探求上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袁可嘉老先生)
汤永宽(1925/8-2007.7.1)194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国文学语言系。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研究室干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秘书处秘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组长、编辑室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翻译、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党组成员,编审,《外国文艺》(双月刊)主编。上海作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及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协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译著诗剧《钦契》(雪莱著),散文诗《游思集》、《采果集》(泰戈尔著)、长诗集《情歌·荒原·四重奏》(T·S·艾略特长诗),长篇小说《城堡》(卡夫卡著),中篇小说《在蒂法尼进早餐》(卡波蒂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著,合译)、《卡夫卡传》(布罗德著)、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与《一个不固定的圣节》(海明威回忆录)等。《海明威短篇小说集》(合译)获1998年全国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海明威文集》(多卷本,合译)获2001年全国外国文学图书二等奖。
(汤永宽老先生)
冯亦代(1913-2005),原名贻德,笔名楼风。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浙江杭州人。1936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1936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与人共同创办《中国作家》(英文),主编《电影与戏剧》。曾任重庆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秘书长、外文出版社出版部主任、《中国文学》编辑部副主任、《读书》副主编、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散文集《龙套集》、《书人书事》、《漫步纽约》,译有(美)海明威《第五纵队及其他》。
冯亦代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家、学者,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随笔作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爽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从此,人们永远记下了这位传播知识、传播友谊的忠厚长者。本书精选了有关艺坛的回忆性文章及书评精品,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读者读到的或许是文字更为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冯亦代老先生)
吕同六(1938——2005):生于1938年1月8日,江苏丹阳人。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吕同六从事意大利文学研究和翻译40余年,是意大利文学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对意大利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有精深的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方面贡献尤为突出。吕同六是荣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爵士勋章和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三大殊荣的惟一一位中国学者。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全国意大利文学学会会长等。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介绍和翻译了一百多位意大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文论家的作品。他主持编辑了多套意大利文学和外国文学丛书,主要有“意大利二十世纪文学丛书”、“意大利经典名著”丛书、《卡尔维诺文集》、《莫拉维亚文集》等。出版有《地中海的灵魂》、《多元化多声部》、《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30多种译著。2005年过世。
(吕同六先生)
金堤
金堤(1921-2008)浙江吴兴人(今湖州)人。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同年开始任美国驻华新闻处翻译,历二载,改任北京大学英语助教及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后,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回到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转业北京《中国建设》英文杂志社从事编辑、翻译工作;1957年转到南开大学执教;1977年调往天津外国语学院,历任翻译、审稿。
曾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大学任教,也曾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圣母大学、德莱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全美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等单位研究员或客座研究员。现任美国俄勒冈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译作:
英译汉:《绿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女主人》(作家出版社,1956年);《神秘的微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尤利西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汉译英: 沈从文《中国土地》(与作家白英合译);白居易《白马集》(伦敦Allen of Unwin, 1949年);《赵一曼传》(合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
翻译家陈冰夷(1915-2008.2)
早在1932年,陈冰夷就开始从事苏联文学的翻译和研究,1941年协助姜椿芳创办过时代出版社。翻译家高莽表示:“印象中他的笔名很多,好像是经常换,用过梁香、白寒等。”陈冰夷的译作主要是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和评论,第一部是出版于1945年的《俄罗斯人》,还译过普希金的小说《暴风雪》,50年代中期,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世界各国文学。
作为《世界文学》主要奠基人的陈冰夷协助茅盾创办过《世界文学》,担任副主编的工作。
据翻译家李文俊介绍,当年陈冰夷与时代出版社等同僚组成了最初的班底,后来又找到萧乾等知名翻译家助阵。陈冰夷制定了《世界文学》的方针、特点、风格等最基本的原则,做了若干年编辑部领导工作。那时文学评论不多,他主导引进外国文学评论,那时对外国文学的报道也很少,他也要求编辑部及时关注外国文坛动态消息,在他的组织下,还刊登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渐渐的,《世界文学》培养的年轻翻译成为中国翻译界不容忽视的力量。(记者姜妍曹雪萍)
蔡慧
蔡慧译过海明威的《岛在湾流中》,诺曼·梅勒的《裸者与生者》等作品的翻译家蔡慧于2月10日下午因肝癌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遗憾的是,他不能看见倾注心血修订的《牛虻》译本出版了,这本小说还有三年就进入公共版权期了,他没有等到。
和蔡慧合译《乱世佳人》的荣如德说:“在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家是不多的,以翻译为生的更少,蔡慧就是一个”。“文革”前,上海有个编审所,里面都是些专门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人,靠翻译稿费维持生计,直到90年代,翻译家草婴建议这些终生以翻译为生的人进入上海文史馆工作,他们才有了固定收入,对他们而言,翻译带给他们更多的是乐趣。
常和蔡慧合作的人都知道,他不是那种被出版社指定翻译作品的译者,他如果喜欢哪本作品,他就闷头翻译好,再交给出版社。让他“临走”前都牵挂的《牛虻》就是。当年,他另起炉灶重译《牛虻》,修改了老译本的很多错误,交给译文出版社后,才发现这本书在国内的版权代理漓江出版社也将再版此书,交涉后双方协议,译文出版的10万册销售完就不再印了,这件事对蔡慧打击很大,他一直期盼着到2011年,版权进入公共领域,自己译过《牛虻》的修订本就可以和读者见面了,临终前,他把这件事托付给了荣如德。
谈到蔡慧的译文风格,业内多数人给的评语是“慢功出细活”,这也正是当下年轻译者最缺失的一种品格。可惜的是,他译作的代表作《裸者与生者》在国内的反响与他倾注的心血不成正比。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但凡看蔡慧的译本,编辑都很省力,原因是他的译本以“中文地道著称”,往往作者隐晦含糊的地方,蔡慧都会将自己消化过的译文以清晰明朗的面目呈现给读者。张建平还告诉记者,终生未娶的蔡慧为人低调,住院14个月期间,同事要去看他,都被他一一劝退了,他怕耽误大家的时间。
叶汝琏
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法国诗歌研究专家。法文名:Julien YEH (1924.1.3-2007.8.28)。1924年1月3日生于安徽桐城。1942年—1946年就读于北平中法大学,受业于邵可侣教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6—1947年在中法大学任助教。在中法大学前迁至昆明期间,曾经出任中法文化月刊主编。
1948年—1951年,在北京大学担任法国文学专业助教,并兼任文学院院长办公室秘书。
自1952年开始担任法国文学讲师,及西方语言文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1958年在反右运动中被迫脱离教职,直至1971年反正。平反后,北大恢复其讲师资格,同时在西语系欧洲文学史研究室任研究员。
1980年接受武汉大学校长邀请,调离北大。主持创建武汉大学法国研究所(C.H.E.F.),并出任副所长(1982—1984)。1983年至1985年任《法国研究》季刊主编。自1985起,受聘担任法国文学教授,及法国研究所所长一职。1987年至1988年间,担任武汉大学法语系系主任,继续兼任法国研究所所长。
1989年9月,根据叶汝琏教授的要求,不再担任一切行政职务。隐退后仍从事部分学术指导性工作。
1982年加入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自1987年起担任该会副会长。1986年出任桂林《国际诗坛》杂志编委。1990年起被选为中法文化研究会理事会成员。
叶汝琏教授还兼任以下学术组织通讯会员:
保罗·克洛岱尔之友协会(巴黎);圣琼·佩斯之友协会(普罗旺斯);乔治·布拉克之友协会(巴黎);阿尔蒂尔·兰波之友协会;维克多·谢阁兰协会(荣誉理事)
1989年10月接受法国政府总理颁发的文化教育棕榈勋章。1990年3月获得武汉大学颁发的法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高级荣誉证书。
创作翻译成就:
1945—48年间在《文学周刊》、《诗歌创作》等报刊发表诗歌六十余首。在北京、上海等地刊物上发表关于现代法国诗歌的学术文章,主要涉及兰波、圣琼·佩斯、勒内·夏尔等。
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收入关于查拉、达达运动、圣琼·佩斯的评论文章。
1952年参与翻译阿拉贡的长篇小说《共产党人》和《巴塞尔的钟声》中部分章节。
1956年翻译罗歇·瓦扬的小说《美男子》。
1979年参与编纂《汉法成语谚语词典》。
1991年参与编纂《汉法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友丰书店,北京—巴黎)
1983年发表谢阁兰《碑》中的十二首诗,附有评注。(上海《外国文学报道》)
1986年发表圣琼·佩斯作品《阿纳巴斯》及《风》、《雨》、《雪》中的部分章节,附有评注。(桂林《国际诗坛》)
1989年发表勒内·夏尔的17首诗,附有评论。(《法国研究》武汉)
1987年出版菲利普·苏波的十首诗。(收入《外国大诗人诗选》上海)
1986年发表安德烈·弗雷诺八首诗和评注。(《法国研究》武汉)
另有其他诗人如:阿波里乃尔、阿拉贡、保罗·艾吕雅、艾杜华·格利桑、雅克·瑞达等人的作品,收入多种选本出版。
1990年北京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叶汝琏教授的翻译研究专著《法国现代诗与古典诗》。
2003年香港开益出版社出版叶老唯一一部诗集《旧作新诗钞》,诗集出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以及巴斯蒂女院士等海内外学者、诗人的赞誉。
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由叶老遗译,青年诗人何家炜补遗的《兰波彩图集》。
另有两部已经完成的《圣琼·佩斯诗选》和《地狱一季》(兰波),因故未能出版。
文章由南宁威琳如译翻译有限公司小编整理发布,如果想了解更多南宁翻译公司的信息,欢迎关注我们网站http://www.waylinruyi.com
精彩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