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琳新闻

中文翻译中的文化知识

2014-01-23 11:05:19 user 116
中文翻译中译者几乎需要掌握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不过因为中国与其他任何国家的交往,都有可能依赖英语来进行。好在英语文化与其他西方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了解了英语文化,解读其他西方文化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
 
就生态文化来说,译者应对英语国家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了这方面的知识,译者对英语原文中有关自然现象描述,或是一些事件的发展进程就会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就物质文化来说,译者应该对英语国家的建筑、服饰、日常生活用品等有所了解。这一类文化包罗万象,在各种文献或口头谈话中都有能出现,译者如果不了解,就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就社会文化来说,译者应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风土人情、重大事件、名人名言、文学常识等有所了解。译者有了这方面的知识,英译汉时对英语原文中描述的事件、该事件的背景、原文中的人物就有更深刻的理解,汉译英时就会注意译文内容是否符合英国国家的风俗习惯。
 
就宗教文化而言,译者应了解一些基督教的常识,熟悉《圣经》中1故事和人物。基督教文化是英语文化的源头之一,已深入到英语国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在各种英语文献和谈话中。
 
于语言文化,译者主要需要了解一些英语习语、各种修辞手法各种文体的特点。
 
中国文化方面,多数译者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接受的是中国文化的教育,因此无论是哪一类文化,译者都具备基本的知识,足以从事一般的翻译。不过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做中文翻译时掉以轻心,导致一些低级错误的发生,所以中国文化方便也应当引起各位译员的重视。 
 
对于同一句句子里的习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有时候,他们的理解会完全相反。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然而,习语作为文化的精髓,译者就很有必要对其研究。作为文化的载体,译者要知道中英文习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像地理环境、宗教习惯、历史故事和认识上的差别等等。所以,习语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掌握习语翻译技巧对于译者理解和熟练运用英语来说是很重要的.
 
最常用的翻译技巧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论坛)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2. 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3、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4.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
 
文章由南宁威琳如译翻译有限公司小编整理发布,如果想了解更多南宁翻译公司的信息,欢迎关注我们网站http://www.waylinruyi.com
 
相关阅读推荐:
 
 
 
 

Powered by MetInfo 5.3.11 ©2008-2023 www.MetInfo.cn